【编者按】踏上新征程,奋楫再出发。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,也是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的攻坚之年。全国两会期间,河南政府网联合各省辖市(示范区)政府网、大河网,邀请各地市长参加“2023拼出彩”主题访谈活动,通过“市长声音”,展示全省各地锚定“两个确保”、实施“十大战略”,全面推动建设现代化河南的行动和举措,共绘出彩中原新画卷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漯河市市长 秦保强
2022年,全市生产总值在2021年增长9.1%、建省辖市以来首次居全省第1位的基础上,增长5.2%、居全省第2位,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前列,实现了以创新“领先一步”赋能食品名城“一路领先”。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漯河市市长秦保强在接受河南政府网采访时说:“新的一年,漯河市将认真践行‘大食物观’理念,锚定省委‘两个确保’‘十大战略’目标要求,超常规大力度推动创新,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‘华山一条道’,努力推动更多‘漯河制造’迈向高端、成为关键环,真正让食品产业优势真优、优势更优、优势长优,努力建设国内一流、国际知名的现代化食品名城。”
打造“1+6+N”创新格局
力争“十四五”时期成为省实验室标杆
近年来,漯河市立足“人才高地、创新之源、食品未来”定位,对标国家重大战略,充分发挥院士和首席科学家作用,探索构建“实验室+研究生院+孵化器+中试基地+产业基金+产业园区”“六位一体”全链条发展模式,形成各类创新要素精准对接、相互赋能、高效耦合的“1+6+N”创新格局,力争“十四五”时期成为省实验室标杆,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、晋级国家队。秦保强说,“当前,漯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大要求,围绕新资源挖掘与功能研究等六大研究方向,加速抢占未来食品产业新赛道,争创全省未来产业先导区,努力实现更多领域‘0’到‘1’的突破、‘1’到‘N’的产业化”。据了解,中原食品实验室运营以来,已为双汇、中大生物、卫龙、伊利等近200家知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57次,突破关键技术16项,转化科技成果73项。
加大食品产业研发投入
助力食品企业成为创新“主力军”
如何支持食品企业推进研发工作?秦保强说,漯河市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,持续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增强研发活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,实现由“有形覆盖”向“有效覆盖”转变。目前,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已达70%以上、居全省第1位,力争今年实现全覆盖。同时,坚持把食品产业重大项目作为创新的载体和支撑,紧密结合“三个一批”“万人助万企”活动,提高“含金量、含新量、含绿量”,已经开工的5个百亿级、13个50亿级、112个5亿级项目全部按照创新型示范园区标准建设。此外,漯河市正在建设全省重要的预制菜研发生产基地,倾力支持双汇围绕“八大菜系+豫菜”,推出“一碗饭、一顿饭、一桌菜”,加快建设以中央厨房、中华菜肴为主体的双汇第三工业园,争当全省预制菜产业发展联盟“盟主”。
构建人才服务生态
打好引育食品领域高端人才“组合拳”
“创新的根本在人才。”近年来,漯河市坚持超常规引进人才、大力度培养人才、用真情重用人才,动态优化“百千万”人才招引、千人青培等招才引智政策,构建全方位、全要素、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,打造近悦远来的最舒心家园。秦保强说,漯河市为中原食品实验室量身打造人才引进政策,目前实验室有食品领域的11名院士、13支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以及189名科研人员。同时,鼓励食品企业在中心城市设立研发中心,柔性引进高端研发、管理人才。漯河市还打造了“漯河食品”人力资源品牌,开展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行动,深入开展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。
按下创新成果转化“快进键”
打造“园区+产业+基金”模式
在谈及如何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时,秦保强说:“漯河市依托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、河南省生物发酵与植物提取中试基地,打造全国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、设施先进的食品加工中试基地集群,建设中试生产线50条以上,目前已建成了21条,并向全社会开放共享、实现共建共赢。”漯河市建设的食品科创园区,按照“园区+产业+基金”模式,推进科创金融,实现创新资源共享、平台共建、人才共育、项目共研,放大创新创业集聚效应,并探索建立全国食品产业技术交易市场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我们还对各县区各部门开展创新工作评价,推动创新向实处做、具体化,建立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和更为科学的考核奖励制度,形成干部敢为、地方敢闯、企业敢干、群众敢首创的创新创造浓厚氛围。”秦保强表示,漯河市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,赋予科研团队更多的技术路线决定权、经费支配权、资源调度权、人力使用权,打造最为宽松的科研环境,优化尊重创新崇尚科学的“朋友圈”,以创新赋能现代化食品名城建设。(文/李连凡)
编辑:梁倩文